找到你的為什麼

Laura Hsiu-Min Liu
8 min readDec 30, 2020

--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 Simon Sinek

幾個學生找我錄製一段「快問快答」,想要當作聖誕趴的橋段之一。

順利猜中幾題,心中竊喜。但得意不久之後馬上卡關。

「學習對老師來說是什麼?」或「英文學習對老師來說是什麼?」

這問題深刻重要,卻很難讓我在「快問快答」的形式中完整回答。僅以這篇文章來當作一個回答。

學生時代的我 VS. 為人師的我

高中時期的我,覺得學校教育的學習主要在「知識的累積」,其次是「人際關係」的學習。當時沒有什麼「自我概念」,也不風行「自學能力」。啃課外閒書就和同學好友聊天一樣,提供度過苦澀青春與匱乏時代的養分。

大學、研究所時期,開始發現「方法」大大影響學習成效。隨著學科能力的提升,慢慢掌握各種邏輯思考能力,如分析、綜合、比較、判斷等。然而,專業上的深度與廣度,要等到工作十多年,逐漸在克服種種挑戰之後,才能展現純熟與自在。當然,這意味著,困境時常孕育著可能更強大的自己 — 端看我們當下的抉擇與回應。

現今的世代,與二十年前迥異。而經過二十年與學生「教學相長」,我對於學習的重點與內涵也有了時空轉換的調整焦距。除了基本的知識技能,除了思考判斷能力,「學習」之於我,更包括(內在的)自我察覺,以及(向外的)探索世界。以至於最終,我們能夠擁有選擇的智慧,活出自己的信念與熱情。

Head Fake Learning——英文學習之於我

Head fake意思是「假冒」,像是球賽裡的假動作。Head fake learning指的是:表面上你在學習某個學科或主題,但事實上,你可能學會了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技能。這個概念是從Randy Pausch教授在The Last Lecture(最後的演講)中提出。儘管演講之後不多時日,Dr. Randy Pausch因胰臟癌病逝,但他的最後演講創造極大的啟發與迴響。他的演講本身也是head fake learning一個絕佳的示範。聽說很多爸爸聽了演講還湧出感動的淚水。

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是,想想小時候,爸媽是否有送你去學過鋼琴、游泳、繪畫、圍棋等技藝或技能?爸媽的真正目的應該不是培養我們成為音樂家、游泳選手、藝術家或圍棋國手 — — 我們當中也鮮少有人達成 — — 但我們可能開啟新視野,更多培養耐心、毅力與堅持。

我們從英文課本、雜誌、閱讀測驗、文法、單字本裡學到了海量的知識。但知識本身不會讓我們興奮。分組的活動讓我們學習溝通協調、團隊合作;口頭報告讓我們學習綜合統整、簡報製作和表達技巧。小說閱讀、討論與寫作,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與世界,更了解個人心靈與群體互動的種種面貌。

例如,我們從The Graduation of Jake Moon當中發現親情的糾結與珍貴,看見阿茲罕默症的影響(失憶與失智、失愛的關聯性),進而產生對老人或長輩更深的同理。在On My Honor看見青少年無心但致命的過失,認識真正的勇氣,並強化自己面對試探的時候能夠有說「不」的勇氣。讀The Little Prince我們反思是否已變成一個自己討厭的「大人」,只看重數字和表象所堆砌出來的成就,對世界失去好奇和探索的熱情;在小王子與玫瑰、狐狸和敘事者所建立的情感中,哪一種是我們的選擇與承載?

影響(英文)學習的關鍵

身為英文老師,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學好英文?」頭幾年我都會很仔細評估同學的個別狀況,尤其是檢視他的「讀書方法」是否有問題以至於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慢慢我發現,真正是「方法」有問題的人可能不到十分之一,多數人的問題出在無法持之以恆(通常和時間管理有關)。但這也只是表面原因,深層的原因是什麼呢?

內在動機。

The brick walls are not there to keep us out.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give us the chance to show how badly we want something.” — Randy Pausch.

如果你真的迫切渴望達到某一個目標,你會奮力嘗試各種方式去解決問題(自然就會找到合適的方法)。萬一被嘲笑、失敗了,或者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呢?有很多的「萬一」會出現,但你得問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很想要達成這個目標?勝過我自己的面子、自尊、恐懼和懶惰。」

Find Your WHY

有人稱這個世代為「無動力世代」,主因是許多學生缺乏「學習動機」。然而,我卻覺得這個時代的孩子因著網路的資源,比起二十年前的我們更懂得找方法,更有創意解決問題。可能最大的衝突點,在於嘗試錯誤的機會,與容忍錯誤的空間太小。

身為家長,我們有傾聽與放手的挑戰,容易先「否定」;身為老師,我們有著過去的作法、習慣與經驗值,單單是自己感受時代對教育和學生的巨大改變就調適困難,心態重新「歸零」再出發是一大課題。

然而,我仍要鼓勵每一個閱讀這篇文章的你,繼續找尋自己的熱情。即使現階段的身份有限制,仍不要放棄尋找。因為你的熱情將提供源源不絕的動機與動力,使你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以下分享的TED演講,Start with Why —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講員Simon Sinek將帶領我們進入「思考為什麼」的重要性。

首先,Simon Sinek拋出一連串的問題:為什麼蘋果電腦與其他電腦公司不同?為何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而同時期試驗航空器飛行的人卻沒沒無聞?為什麼馬丁路德博士相較於其他人能成功領導黑人平權運動?

Golden Circle presented by Simon Sinek

Simon Sinek點出,蘋果是一家渴望改變這個世界的公司。消費者認同「讓世界更好」的信念,而成為跟隨者。購買商品只是自然而然產生的結果,不只是電腦,連音樂播放器、手機、電視,未來可能連電動車都願意買單。

Apple is not about making boxes for people to get their jobs done, although we do that well. Apple is about something more. Its core value is that we believe that people with passion can change the world for the better. — Steve Jobs

人們的行為反應,不是基於產品/語言/訊息本身,而是回應你的信念 — 你為何這麼做。熱情源自於堅定不移的信念,吸引、啟發、感染了人們自願、自主地跟隨。

想想我們日常生活,是不是有時候,我們也願意付上更高的代價去購買某個產品(可能因為公司的形象注重環保、公益或者正直道德經營)?有許多社福機構需要捐款,我們會選擇認同的機構理念去贊助,而非來者不拒。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這個演講舉出很多例子,想要說明的是,我們會跟隨啟發、鼓舞人心的領袖,為自己採取行動,而不是為了領袖。更進一步,激勵我們去成為啟發他人、鼓舞他人的領袖。

你相信什麼(價值觀)?什麼樣的故事會讓你眼睛發亮?你為了什麼願意燃燒自己的熱情?別人的答案,未必是你的熱情。沒有人能夠取代獨特的你。

如果你尚未找到自己的熱情,請繼續嘗試並尋求。從找到自己的熱情— WHY開始。

想知道Laura怎麼找到自己的WHY嗎?請參考以下文章:Labor of love, reward or calling?

[後記]

Simon Sinek還有許多很棒的演講和書籍值得認識。Simon Sinek’s Life Advice Will Change Your Future僅是其中一個例子。在追尋自己的為什麼旅程,你曾否徬徨:什麼值得你付出熱情呢?Simon Sinek認為,為自己追求財富名聲等,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但追求高於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更能夠帶來滿足和影響力。

“If you want to feel happy, do something for yourself. If you want to feel fulfilled, do something for someone else.”

這是<TED幸福學>微課程系列之七。
如果您閱讀完這篇文章,請拍手👏👏👏👏👏 讓Laura知道💖💖💖
歡迎您與人分享,也許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下集預告:Connected, but alone?談網路世代的人際與獨處
<TED幸福學>微課程#6 The puzzle of motivation
<TED幸福學>微課程#5 Beautiful minds are free from fear
<TED幸福學>微課程#4 Teach girls bravery, not perfection
<TED幸福學>微課程#3 How to gain control of your free time
<TED幸福學>微課程#2 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
<TED幸福學>微課程#1 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

--

--

Laura Hsiu-Min Liu
Laura Hsiu-Min Liu

Written by Laura Hsiu-Min Liu

I struggle and strive; I think and write; I learn and share. I write; therefore, I a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