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假在家,不比在校讀書更好?
有些日子,讓人更容易想請假在家。
時序入冬,高三請假人口逐步緩升。除了身心不適、外力不可抗拒之因素,似乎也有爭取時間「溫書」的跡象。集中在某一天的「病假」尤其可疑,在假別的判定與是否准假的灰色地帶之間,讓導師特別為難。
慢慢發現,一週當中,某一天「生病」的比例會比較高。
「那一天的課都比較…」有同學暗示我,但又不好說。
這些同學湊巧在同一天生病的機率固然有之,但仔細看課表,會發現那天的課程比較「輕鬆」 — 同學眼中可有可無的課程,或者可以自行消化吸收的內容。如果能把通勤時間節省下來,又不必花費時間在不重要的課上,豈不是一舉數得?
請假在家讀書看似更有效率,許多老師卻不鼓勵。這並非僅是班級經營的考量。從同學的利益來看,請假在家溫書這個決定,仍存在許多關鍵問題。
請假溫書的迷思
首先,請假溫書爭取時間是一種「治標」的方法,屬於挖東牆補西牆的概念,而非「治本」 — — 根本性去面對自己時間管理、自我管理上的癥結或者病灶。例如,嘗試更有效率的讀書策略、徹底找出自己分心的原因,是否應該減少滑手機玩遊戲的時間等等。改變自己很艱辛(但不是不可能),於是,我們想要繞過這條難走的路,直接找一個容易的解決方法 — 請假溫書。但問題還在,不會因此消失。請假在家晚起的時間、耍廢的時間,以及因為失去規律性而流失的時間,可能都比通勤的交通時間還要多。
其次,請假當天的課程不管再怎麼輕鬆,也可能會有課堂考試、活動參與、作業指派,或者其他重要訊息的宣達。學校方面也會有像是重要訊息的通知書,學習歷程上傳確認書,以及學測升學相關等配合事項。雖然善心同學可能幫忙傳遞(但也可能直接漏接訊息),老師可能同意補考,但卻不能取代所有課堂的參與。對於某些課程而言,「課堂活動參與」也是平常成績的指標之一。經常性或高頻率的缺課,代表著學習上的漏洞。大學申請需要上傳五個學期的成績,在最後階段的成績與前四個學期相比,是「晚節不保」或「漸入佳境」?這代表的是學習態度能否堅持到底,也會是教授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再者,常聽到同學說某個課程「沒有用」,似乎是覺得自己更知道什麼才是重點。在家自己讀的,會比老師課堂講的更「命中試題」?真正學科頂尖優異的同學,可能在開學初就選擇「績優免修鑑定」,而不是學期中請假在家藉由溫書補足缺漏。選擇修習課程,因為課堂老師傳授的知識會有系統性的脈絡與架構,讀書方法策略的提點也會有考試技巧的建立、試題檢討時釐清應考迷思。這些可能不是在家溫書能夠得到的益處。
當然,學校生活中也有許多的隱藏課程如吉光片羽,在課堂或人際互動中產生。唯有用心靈的眼睛才能看見。
無用之用,也有大用
請假溫書,是想把學測考好。然而,把學測考好的因素,卻不只有複習完教材。舉凡心理素質如抗壓性、情緒穩定度、身心健康(飲食、睡眠)等,在最後階段可能都會比模擬考級分和是否刷完題本來得重要許多。因為沒有讀完的範圍可能完全沒有考到,也可能考到(但你原本就會)。但如果身陷負面情緒卻只把自己關在家,可能會加深加重焦慮指數,忽略了求助於身旁的支持系統。
規律到校的通勤(其實只是跟之前一樣的作息),教室裡的同學可能依舊嘰嘰喳喳(有點吵),但那就是日子如常的「代價」 —永遠不夠完美,但百分百真實。
企圖選擇性拿掉「不完美」的部分,正是選擇丟棄真實。在兩個選擇中,規避不想要的沈重負擔,只取想要的好處利益,是人性。但人生是選擇與承擔的「概括承受」,而非總能巧妙地「擇時進出」,以為能夠逃開風險,得到超過自己付出努力的報酬。
限制與支撐
面對學測,也是面對真實的自己、真實人生的一部份。唯有真正、完全接納自己的狀態,完全接受現實人生的條件,才是生命突破的開始。
把學校的日常作息當作「限制」,會覺得不自由。但規律作息同時是一種「支撐」與「導引」,使生命持續成長。規則/規律rule這個字的希臘文,意指「棚架」。棚架支撐葡萄藤或植物往上生長,並結出果實。葡萄藤要出產好葡萄,一定要有棚架支撐、導引生長方向,不然就會塌在地上,而且果實成熟前就會腐爛。
能夠接受限制,在其中學習調整與彈性思考,並堅持到底的人,更能夠在人生的考場中勝出。
祝福所有考生在考場與人生的十字路口中能夠做出智慧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