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

--

你曾否在「管」與「不管」之間掙扎?努力在孩子的成長風暴中生存?

感謝許多前輩的經驗分享,讓我在閱讀中得到許多力量。以下是閱讀筆記,重點摘錄盧蘇偉所著《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2019年)。

1. 【自序】別把關心變打擾,孩子需要成長空間。信任每個生命都有能力為自己找到出路,如果有人找不到或者放棄,是因為周遭有太多的干擾或阻礙。現在家庭出現的教養問題,主要是父母過度保護和照顧,讓孩子延緩成熟、持續幼齡化!(p. 20)

2. 做父母的要學習「放手」和「放心」,信任您的孩子已經大到有能力去面對和處理他們生命的遭遇和困難。⋯⋯他們需要有空間為自己做選擇、做決定,更要有機會為自己付出和負責。請爸媽後退一大步,孩子能做的事情,請別插手過問;孩子可以承擔的事,請別建議或提醒。⋯⋯父母當然可以選擇繼續保護和照顧孩子,但我相信您和孩子都會因您這樣的選擇而受苦,孩子會用叛逆的方式,抗拒您的照顧和努力,因為孩子已經長大,他不再需要您全力呵護,他們需要的是證明自己已經長大的空間和時間。(p. 21)

3. 給男孩「洞穴時間」自己教導自己:他需要「不被打擾」,能和自己對話、自我澄清,有了這樣的「洞穴時間」和自己充份對話,有「自己教導自己做最好的選擇」的機會,我們才可能交出主動積極、為自己負責與努力的男人。(p. 22)

4. 照顧青少年的情緒,家庭氣氛也會有品質:大部分的父母都很挫敗,因為孩子總不如父母期待的那般傑出與優秀。孩子也很挫敗,因為不管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賞識和掌聲。⋯⋯要換一種角度看待您和孩子的獨特,換一種態度和心情,陪伴孩子學習與成長,青少年叛逆期將會是您和孩子最最驕傲的成長期哦!(p. 23)

5. 【爸媽一定要忍住碎碎念】為孩子做得愈少,愈是好父母:人都有趨利避害、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當沒有人替他負責,他才會全神貫注地關心自身的問題。許多孩子被大人照顧太多,失去了自我警覺以及為自己負責的本能。⋯⋯至於孩子的粗暴態度,要在生活中慢慢導正,我們只要不重複無效的方式,找到讓孩子欣然接受我們的提醒貨教導的模式,讓孩子學得正確的人際互動習慣,培養被人喜歡和信任的特質。⋯⋯ 孩子應有的態度,是學習謝謝那些願意提醒、教導他的人。這樣的回應要從生活中不厭其煩地練習,直到孩子學會每次被教導都會先感謝,再解釋自己的行為。(p. 31)

6.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瞭解和賞識,不是給孩子很多物質上的滿足。(p. 33)

7. 父母是個專業,我們要有專業的表現,不管孩子表現如何,都要有「最佳」狀況和表現面對孩子,因為孩子只給我們一次機會陪他成長。每一天、每一刻和孩子相遇,存下的都是正向和積極的存款,孩子未來會用完整的存款回饋給我們。(p. 37)

8. 【抱怨會讓家變成垃圾場】只要有人願意先學習改變,整個家就可以脫離苦海。如果我們只習慣抱怨和指責,家就會變成垃圾場。⋯⋯這家人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委屈,而沒有思考這個家未來的出路。我們要努力才可能得到我們想要的。(p. 55)

9. 【上了國中,別把關心變打擾】青春期的孩子,很難了解自己內在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他期待別人的信任和賞識,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得到。(p. 58)⋯⋯每個人都有情緒起伏,並不代表我們不舒服,就可以讓別人難過,真正有品質的人,應該學習用「了解」、「溫暖」和「關懷」,讓我們周遭的人好過。別人覺得愉悅了,我們自然就不容易受到打擾。⋯⋯粗暴只會製造更多垃圾,了解和關還才可以讓比此打開心結。父母的關心,如果讓孩子覺得不舒服,就不是關心,而是打擾!(p. 62) ⋯⋯當孩子和父母學會祝福和感恩對方時,彼此都有省思和改善的空間,事情就會變得簡單和容易。(p. 63)

10. 【別做長不大的父母】父母通常停留在孩子小三階段,用「管」、「教」的模式教養孩子,忽略了孩子從兒童早期進入兒童晚期,要從「他律」蛻變到「自律」,學習自我管理和教育。父母若在這個時期,仍一直盯著孩子的生活言行,企圖要教導或管束他們,就會發現孩子開始不耐煩,如果父母一直沒有察覺,仍用緊迫盯人的方式要孩子就範,爸媽就等著吃苦頭,孩子就會變得沒有責任感、被動、任性、叛逆。孩子一直都很OK,只是父母沒有跟著長大,把手放開,讓孩子學習去了解和管理自己。(p. 80)

11. 我們認為孩子已經長大,他有能力去面對和經驗自己該做的事。回到家我們只關心他的心情,不管他該做的事,孩子自己必須提高警覺,因為父母根本不知道他該做什麼。⋯⋯我們從多不過問,更不會給他什麼協助,要從小培養獨立和責任感。⋯⋯父母做得愈多,只會造成他們愈依賴和無能。(p. 68)⋯⋯父母自己要長大,要學會用信任、賞識、支持和肯定的方式,陪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p. 69)

12. 【父母的祝福比擔心有用】當孩子被高度期待卻達不到的時候,他就會退縮逃避。(p. 71) ⋯⋯讀第一流大學的孩子,人生未必幸福快樂。我有一位精神科的醫生朋友,私下告訴我,第一志願高中或大學畢業的人,得憂鬱症的比例是一般人的兩倍,因為對自己的期待太高了。但社會要的不是學歷,而是能力。一個人肯努力和付出,就會有機會和能力。(p. 72)

13. 先改善親子關係,才可能和孩子談他該做的事:父母要學習正向積極面對孩子的一切,祝福孩子,孩子自然就會學習做一個主動積極、為自己負責的人。大多數人的學習歷程總是有起有落。父母要能容許孩子不小心犯所有可能的錯誤。以長遠的生命來看待一切,孩子所遭遇的一切,包括成績有起有落,都是學習。任何事物都有意孩子的未來。⋯⋯用正向的賞識代替批評,用祝福代替擔心,孩子有能力自己找到該走的路。

14.(p. 73)學習祝福孩子,而不是擔心、焦慮:祝福他有一個豐盛和美好的一天。不斷祝福他有幸運的一天。我完全信任孩子,我常告訴他,人生是你的事,你自己決定做什麼樣的選擇,然後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一個主動負責的孩子,來自父母放手,不再為他擔心和負責。當然,我們要先做一個能夠負責的父母,我們選擇了生孩子,我們就要學習做能夠安心和祝福孩子的父母。(p. 75)

15. 期待孩子改變,父母要先改變。(p. 80)父母願意為孩子做事,做完還要感謝孩子給我們(服務的)機會。(p. 81)愛是無條件的,不論發生什麼事,我們永遠支持、賞識,永遠陪伴他一起學習。(p. 83)

--

--

Laura Hsiu-Min Liu
Laura Hsiu-Min Liu

Written by Laura Hsiu-Min Liu

I struggle and strive; I think and write; I learn and share. I write; therefore, I am.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