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敏/十五歲少年懂什麼?

--

通報之後,訊息如滾水湧入

兒子在開學前快篩陽性,我頓時陷入「當機」狀態。在醫院工作的三姊傳訊說:「有些醫師嚴守了三年疫情沒確診,最近確診。感嘆,該來的還是會來。」是沒人擋得住。但我剛帶導師班的高一新生怎麼辦?

在校園中走路會迷路的新生,剛開學要繳交的表格有學籍資料確認表、補助申請表、免學費申請表、健康檢查表、健康檢查同意書、蒸飯調查表、輔導A表、選課諮詢表、自傳、疫苗施打同意書十樣。沒有我,他們會準時上課、午休、打掃嗎?

一邊跟代理導師聯繫交接新生訓練時中斷的事務,一邊透過網路交代學生要注意的事項,回答各種初來乍到的問題,像是哪裡可以買制服、繡學號,午餐能否叫外送平台等等。人在居隔,心和手指卻在遙控十五歲少年的世界。

通報之後,各式訊息如滾水湧入。想當然女兒不能去畢旅,兒子要線上上課。我的課務有教學組協助安排,先由代課老師監考開學考,之後就直播課程。可是,過去在有「感情基礎」之下,沒有互動的課都會打折扣,何況尚未「馴養」的新生,有本錢可以零互動上課嗎?我懷疑。

少年替同學解圍,幫老師解惑

全體上線的直播課,和老師獨自居隔而同學實體的很不同。透過Meeting,學生看到投影在大銀幕的我,而為了讓我看到學生,教學組長需派進班老師協助,架設平板拍到同學。我講解本學期課程,之後點名想與同學互動。第一位沒有回應。為了避免尷尬,換另一位,也無聲無息。又下一位……

不在教學現場的老師,不只是斷手斷腳、失去行動力,也像是眼朦朧耳轟隆。我成了手無寸鐵的嬰孩,卻以為自己是發號施令的主帥。

這時,一個孩子開啟麥克風,清楚地解釋:「那些同學怕回音干擾,所以用打字在線上回應。但因為打字很慢,所以讓老師以為他們都沒反應。」這位少年前一天也好心提醒我,當教室裡所有人都使用Meet,內部與外部的聲音重疊,會有「唧唧」的刺耳回音。原來,同學都有專心聆聽,也想回應。

少年替同學解圍,幫老師解惑。那節課,在撥雲見日中結束。

面對疫情帶來的變動,學生似乎已接受「不確定」是新常態,我卻想抵擋抗拒,難以接受它坑坑洞洞、磕磕碰碰的模樣。

想起詩人說:「自由是詩的義務,不自由則是生命的義務。」文字帶給我的身心安頓哪裡去了?

我決定不再耗損協助同仁的心神,就預錄影片上課,免去互動吧。當然需要指派課堂簽到作業,以確認學生的理解吸收程度。

發還作業,線上孩子很快回應:「謝謝老師,您辛苦了!」

提醒作業完整度不足的同學,少年說:「以後的作業我會認真做完,謝謝老師的勉勵。」

「老師不好意思,我沒有看清楚作業格式和要求。真抱歉,我會重新繳交一次。」晚上就收到按照規定重新上傳的作業。

原來,十五歲少年不是只有「數位原住民」一種身分,不都是成天掛網耍廢。十五歲少年出生於數位時代,善用網路工具,也可能有禮貌、善解人意、熱心助人、懂得解決問題,知道自己有錯願意改進,承認自己理虧並願意承擔。

十五歲的少年可以是溺水中的浮木、困頓中的依靠,以及挫敗中的溫暖。我看見裂縫中的光:十五歲,大有可為。

居隔最後一天,女兒早上說,「媽咪,我會提早訂餐,妳中午下課就剛好取餐。」十四歲的她也不遑多讓。

原來,不是我的時代完畢,而是他們的,正要開啟。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s://reading.udn.com.

--

--

Laura Hsiu-Min Liu
Laura Hsiu-Min Liu

Written by Laura Hsiu-Min Liu

I struggle and strive; I think and write; I learn and share. I write; therefore, I a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