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對你有利嗎?

--

辦公室一位高三導師憂心忡忡,說班上一位同學考得差(只是剛好)不打緊,他和家人都果決要「分科」。導師補充,那位同學兩年多來手遊成癮,學習幾乎空白,學測成績已經「賽到最高點」感恩您。但分科的數理科目實打實,同學連數破洞都來不及,怎麼可能「補」得起來?

朋友的女兒在補習班重考,稍來學測成績。四科皆達頂標,朋友覺得「夠好」,申請足矣,但女兒為了醫科想要再次奔向分科懷抱。

另一位朋友也傳訊息說,他讀社會科的兒子要分科,覺得比較「有利」 — — 考科少有利,名額多有利。

如果分科對大家都有利,請問去年放榜怎麼又多了一堆重考生?分科究竟對誰有利?

空想與妄想

沒有實質學習歷程,卻想著「下次可能不一樣」的考生,顯然是空想之輩。

學生段考後的檢討省思寫著:「沒有投入時間」,輕描淡寫覺得只要下次花時間,就肯定會有收穫。果不如其然,每次段考後的心得沒變,源自於心態和行為都沒變,成績不進則退。

殊不知,該繼續問自己:「時間都花在哪裡?如何能增加專注讀書的時間嗎?」努力是基本功,連標配都做不到的人,輕看勤奮用功的重要。對抗地心引力(人性好逸惡勞)不容易,想想沒有網路、遊戲和社群媒體的日子,有拒絕誘惑的勇氣,才能開啟改變自己的契機。

妄想與空想的差異在於,妄想者不理會客觀事實所呈現的阻礙,忽視邏輯推理的不合理性。從學測到分科,考生平均每科能夠進步多少成績?何種個性特質的考生能夠進步最大幅度?撇開極端幸運與不幸的例子(數得出來),多數人落在中間。

幾步之遙?

學測少一、二級分,分科再戰。個性沈穩、大考不易緊張者多半如願以償,進入理想科系,這是「一步之遙」。學測少三、四級分,想在分科扳回一城者,恐怕除了加倍努力,掌握重點與考試技巧之外,還得全宇宙的運氣來幫你。如臨場卡題慌張,腦筋一片空白,實力打七八折是否分數夠用?只有天知道。這是「兩步之遙」。若學測距離理想科系短少五級分以上,希望分科扭轉奇蹟,這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的距離。

沒有不可能跨越的鴻溝是嗎?想計算需要多少倍的努力加上運氣可以達成?

風險與報酬

誠然多數老師不會直白評論學生妄想,但可能委婉告知:「再思考。」沒有人能鐵口直斷,一如股市無法預測股價(成績),也無法明確得知價格與價值(實力)的距離。

萬一某生真是天選之人,為師怎能逆天而行?

聆聽學生的夢想,提點他路上的挑戰與風險。興許危險會激發他的鬥志,證明他經得起冒險、考驗。抑或分科經驗讓他在嘗試錯誤中汲取智慧,成為未來人生的滋潤養分。總之,做就對了!

“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 — Albert Einstein

「人生就像騎腳踏車,為了保持平衡,你必須不斷往前走。」– 愛因斯坦

追求成就背後

兩週前廚房漏水,從水龍頭的微小裂縫,到水管阻塞的處理,水電師傅面對「抓漏」,真有一套專業與哲學。一小時之內搞定,收費兩千。他一天好幾個案子,薪水比我高上幾倍。

三十年前,一位小學同學跟著他父親學水電,養家糊口有餘有閒,生活享受不比大學、碩士畢業的同學少。雖不是「學業勝利組」,離第一志願甚遠,但他自在自信的笑容烙印我心。

高材生想考到理想學系,追求成功與地位背後,是純粹展現築夢熱情?還是不想失敗避免丟臉?驅策自己努力的動機是焦慮恐懼?還是渴望興趣?

當優秀與高社經地位劃上等號時,個人探索的機會無形中受到社會期待的壓迫,誰聽得見自己內在的召喚呢?誰又能抵擋同儕壓力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呢?

認識自己的旅程

有人說,教育的目的不是給他魚,而是教他釣魚。然而,吃魚不是唯一的飽足之道。嘗試改變目的地,途徑變多元,路自然寬廣,沿途風景也可能充滿驚喜。

站在分科的十字路口,向左向右不是對錯,是你叩問自己的時候。

「主雖然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三十20–21)

--

--

Laura Hsiu-Min Liu
Laura Hsiu-Min Liu

Written by Laura Hsiu-Min Liu

I struggle and strive; I think and write; I learn and share. I write; therefore, I a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