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在教育現場崩潰嗎? — — 如何開多元選修兼自我照護
一位母親拉著我的手輕聲說:「老師,我希望兒子長大後不要像你一樣!」我愣了一下。這是在畢業典禮拍照結束後。
「老師你太認真太用心了!這樣會把自己累死。」說完她逕自哽咽。
我絲毫沒有覺得被冒犯,知道她的表達是因為又感謝又心疼我的付出。
這位媽媽一定希望她所愛的孩子跟老師都能夠活得更久、更開心吧。
教師 =高危險職業
你知道老師是高危險群工作者嗎?不是指疫情下每天接觸上百位學生的染疫風險,雖然這應該也算在內。教師是需要高付出、高關懷和高耗損的工作。除了單純的專業教學之外,還需要與行政體系有密切合作,與家長有溝通聯絡。這些使得老師的工作充滿高壓與情緒。
此外,教育制度的變革、少子化的衝擊、科技網路對於教學的影響,都一百八十度轉變老師既有的養成教育。困惑、質疑、失落、無力、沮喪,越來越常發生。老師本身的調適改變力,時間管理、壓力與情緒管理,都成為教師格外重要的每日挑戰。
然而,教育工作者被期待為「生命榜樣」,讓教師堅強的外表下,即使傷痕累累,也都多半選擇隱忍。如果勇敢求助,會不會被貼標籤?會不會被認為「能力不足」?事實是,教師近年來的憂鬱自殺自傷的比例逐年攀升[註一]。 這告訴第一線的我們,盡心竭力的同時,也需要正視心靈的「自我照護」,才能使我們在教育工作的路上,永續前進。
「 TED幸福學」多元選修緣起
最早從106年開始研發新的選修課程(過去我常開的選修是創意寫作)。當時可以清楚感受到自己擔任教師多年來累積的壓力與心結。雖然能夠盡力忍住不在教育現場崩潰,但知道內心的某個角落已經支離破碎。
意外看到《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脆弱的力量)TED演講。我的注意力完全被抓住,瘋狂用英文做筆記。反覆看了幾次,體會到講員所說的「崩潰」產生的「屬靈覺醒」(breakdown => spiritual awakening)。演員Brene Brown 指出,擁抱脆弱(而不是逃避或麻痺自己)的時候,深刻感受「即使不夠好、不完全,依舊值得被愛」,從而生出「值得努力、擁抱生命」的勇氣。
老師的心理健康
除了TED脆弱的力量,我也看了《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如何與壓力做朋友)。她幫助我了解,原來不是「壓力」本身壓跨了我們,而是我們對於壓力的「看法」影響了心理健康。就像生命中無法完全挪去的創傷、疫情或者其他討厭的人事物,但我們若能轉換「眼光」,就能與之共處,更能讓我們享受人生中的美好事物。
工作佔去生活的三分之一,如何樂在工作,是很多人的追求。教學工作變少、變容易,環境更友善,都是一廂情願的理想。TED演講《優質工作的快樂秘訣 》(The Happy Secret to Better Work)(只有12分鐘,緊湊有趣,大推!)逆轉了我的思考邏輯:我們以為工作帶來成就感與幸福快樂,事實上是先成為快樂的工作人,才激發更有效的生產力與創造力。
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Dan Gilbert(也是暢銷書Stumbling on Happiness 作者)在TED演講《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appiness》指出,人們以為「當事情的發展不如預期或想望時,我們就會失去快樂」。我們每天在教育現場就會遇到很多令人傻眼,出乎意料的暴走事件,影響了我們的情緒。但驚人的科學實證挑戰了這種想法。:人類的大腦有「心理的免疫系統」。Dan Gilbert告訴我們,如何能在險象環生的工作環境中「合成快樂」。
師生的永恆痛點
安頓老師的身心之後,我們也可以接著聚焦師生共同面對的問題:時間管理!時間永遠不夠,但事情卻是越來越多。《Inside the Mind of a Procrastinator》演講中(觀看次數已經超過五千萬次),講員Tim Urban用幽默詼諧的口吻帶你透視大腦,解析人們如何在做日常抉擇時傾向「拖延」。Laura Vanderkam更進一步教我們贖回對時間的掌控權《How to Gain Control of Your Free Time》:時間的「彈性」取決於「優先」的決定,重新釐清生命中的優先,才能幫助我們建立想要的生活。經常有拖延毛病的學生在看過這兩個演講之後,都反應熱烈,覺得收穫很多。
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如何鼓勵學生不怕犯錯,勇於嘗試呢?對於缺乏自信的女孩,《Teach Girls Bravery, Not Perfection》十分震撼、札心,提供同理與洞見。而且,連男同學看了都告訴我:「老師,這說的也是我。」《Beautiful Minds Are Free free Fear》的TED 演講中,Robert E. Grant 更鬆開了我們在時刻競爭求勝中,害怕失敗的雙手,讓我們看見嶄新的機會與蛻變的可能性。
引燃學習動機
你曾感覺到現今的孩子缺乏學習動機,但外在的威脅利誘真的有用嗎?。「動機之謎」《The Puzzle of Motivation》,顛覆了教育工作者的想像。我們以為考試所帶來賞罰制約了學生的行為,但事實遠比這複雜。外在獎賞只有在機械式的重複工作中有效果,在創造思考相關的領域則成為限制與傷害。如何跳脫紅蘿蔔與棍棒的外在誘因思維模式,引導學生進入「(享受)自主(成就)學習」,我們需要更多認識內在動機。Simon Sinek 在《How Great Leader Inspire Action》演講中對於「目的」(Find Your WHY)有深入淺出的說明,更可以幫助我們在設計課程中,納入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聽說讀寫,整合彈性大
為何十八分鐘的TED talks很適合我們設計多元選修課程呢?
從英文教學的角度,觀看演講的同時,是聽力理解的訓練。除了使用問答的技巧,老師也可以善用小組討論,設計限制性的問題來聚焦,開放性問題來培養批判性思考。小組討論之後,可以口頭報告,訓練口語表達力。
至於讀與寫,我則是設計寫作作業,讓同學學習摘要演講的重點,甚至可以設計應用性的問題,讓演講內容更深刻帶出反思與行動。如果想要提升閱讀,則可以補充相關主題的文章,讓同學當作事先的導讀,或者事後的複習。
學習歷程:表達、省思、行動力UP!
如果是一節課,演講的主題切入之前,可以有10分鐘暖身的問題引導思考。之後則可以是15–20分鐘的討論、分享與報告,加上老師總結。
兩節課的操作可以更加完整。事前暖身與事後應用都可以更紮實,讓更多人回應引導思考或討論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老師所選擇的主題與他的生命有切身的連結。
從學習歷程檔案的角度來看,最容易展現的是表達力。如果是一年的選修課,下學期可以著重在每位學生的Mini TED Talk(3–4分鐘為宜)的成發預備,從思考什麼樣的故事會吸引觀眾,構思組織講稿,修改/重寫等步驟。最後才是演講方面的訓練,包括發音、語調、以及演說技巧,甚至是PPT的製作等等。
如果不從表達力切入,作業書寫也很合適列入學習成果。針對同學關心的主題,在小組討論之後寫下自身反思與行動重點,非常能夠或深或廣地展現個人特質與成長歷程。
服用提醒
如果真的想透過TED演講,幫助自己和孩子增進心理健康,在課堂或小組分享的內容中,請師生彼此約定,共同營造一個信任、安全、健康的環境。讓大家或私密或脆弱的心,可以被接住,不必害怕走出教室之後,被指指點點,二度傷害。若有特殊境遇或者困擾的孩子,也請在徵求當事人的條件下,轉介給專業的輔導老師。
有一次上完「TED幸福學」課程,同學捎來作業給我回饋。
過去她曾經在公車上被性騷擾,回家後覺得自己很髒、很難過,也不敢跟家人講。在心中埋藏了許久。直到上了TED幸福學,她在小組中鼓起勇氣分享了這個經驗,沒想到幫助了小組內的另外一位同學。她很感動,自己原本以為的錯誤和軟弱,卻成為他人的安慰與力量。
願你的選修課,成為一個支持團體。
接住自己與每一個受傷和脆弱的心。
註一:「有病怎麼教學生?」堅強外表下,求助心輔無門的迷航教師
如果你經常覺得沮喪憂鬱,因為工作影響心情和家庭生活,或者因為情緒、壓力等其他因素影響自己的教學工作,不要猶豫,可以嘗試身心科或者尋求心理諮商。在有「病逝感」時就尋求專業的幫助,會比日後可能更加嚴重之後就醫,來得容易恢復。
相關文章連結
Hunting Good Will Through TED Talks — A Recount of an Elective Course at NE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