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壞掉的大人嗎? — — 導讀《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

「你不懂反省!」一次親子衝突時,高中的兒子激動地對我說。

怎麼可能?!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深諳自我覺察與反省的重要,還曾獲得學生頒發「懺悔女王」殊榮,我當然懂得反省!

我,懂得孩子這話背後的訊息嗎?

孩子青春期之後,經常讓我詞窮、接招,我也正式成為青少年火山爆發的受災戶。有時候,幾乎到了自怨自嘆自艾的地步。

但此時,我真的有反省和察覺嗎?我有看見他眼淚背後不被理解的委屈,和不被信任的挫敗嗎?

你是壞掉的大人嗎?多數大人不願意承認。

你是受傷的小孩嗎?很多大人在心裡點頭。

我是受傷的小孩,長成壞掉的大人。不知不覺複製了過去成長中令人痛苦的行為模式,卻又沒有地察覺地帶著這些包袱與自己的孩子互動。

壞掉的大人曾是受傷的小孩

想操控的大人,脆弱痛苦的大人,尚未成熟的大人,焦慮恐懼的大人,害怕連結的大人,這本書是為我們而寫。願我們在閱讀時,看見自己,更理解孩子。從察覺受傷,到生命改變。「大人若改變,孩子就會改變!」

以下節錄書中十五段扎心的文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書本《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陳志恆著,2017年圓神出版),發現更多。

1.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們,最大的困擾長源自於自那些生養他們、照顧他們,每天與他們密切互動的大人們 — — 可能是父母,有的則是師長。本應該友善地教導與照顧孩子們的大人壞掉了,但受傷的卻是孩子,被送來療師止痛的也總是孩子。(p. 28) 孩子們的生命故事每每凸顯出大人世界的荒謬。大人們愛面子、好比較、不重承諾、雙重標準、虛偽做作、自以為是、匱乏無力、過度干涉、難以自省、情緒爆衝⋯⋯各種惡形惡狀被包裹在所謂「愛」的糖衣下,將其合理化地告訴孩子:「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然而,細究大人們的成長過程,可能也曾有著相同的際遇,在傷痕累累中長大。大人們內心的創傷,使其不自覺複製了過往照顧者的行為模式,那是從小面對照顧者種種情緒壓迫時的因應之道;久而久之,便在成長過程中將自己形塑為最不喜歡的樣子。等到長大了,擁有夠多力量之後,再把這些令孩子痛苦的行為模式傳遞下去。(p. 29)

2. 當我們將生活中每一次不順遂的原因,全都怪罪到別人身上,作為自己的愚蠢或錯誤行為的託辭時,就是一種「託付心態」。找個外在原因作擋箭牌,是在逃避負起責任。(p. 64) 當我們面臨困境時,很容易把砲口向外,矛頭指向別人,透過抱怨來讓別人知道,不是自己沒能力,而是問題都出在別人身上。這樣能合理化自己不佳的表現,避免被人看到自己內心的脆弱。而事實上,此時的自己是深感無力的。孩子的託付心態,常來自於過度在意父母長輩的評價。孩子總是想拿出最好的表現給父母看。而有著託付心態的孩子,常因為擔心讓父母失望,於是對父母說出一套看似有理的抱怨,以掩飾內心的脆弱和暫時的失敗。事實上,孩子仍想繼續努力表現給父母看,這是孩子內心強韌的一面。(p. 66)

3. 如果大人的批評指責有用,孩子早就振作了。無奈的事內心無力的孩子在被父母這麼說之後,僅存的力量可能更是潰散殆盡!因為他們更難以去面對,當自己失敗時,會如何遭受大人的責怪;他們更加不相信自己有辦法克服困境、達到目標,特別是成為父母期待中的樣子。(p. 67)當託付心態出現時,大人要明白,這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被父母理解,同時獲得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愛能讓內心充滿力量,願意將人生成敗的責任拿回自己身上,靠自己的努力,照顧自己的人生。 【多一點的等待,少一點的催促;多一點的支持,少一點的責怪。】 (p. 68)

4. 師長雖有引導孩子的責任,但在與孩子溝通時,卻得放下任何想操控或主導局面的意圖。尤其是對青少年時期的大孩子,別預設孩子一定得照著我想的說,照著我想的做。身為師長的我們,當發現孩子出現消極配合的言行時,得立刻意識到自己是否曾釋放出操控的意圖。然後,請坦承跟孩子說:「我能感受到,你也許不太想跟我說,因為你覺得只能照我說的做,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談我想談的話題,不能說別的,是嗎?」接著,你可以告訴孩子,表達你的開放心態:「我很抱歉讓你有這種感覺。我很想多了解你,與你討論你現在面臨的困境,甚至給你一點幫助。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告訴我你想說的。然而,想說也好、不想說也好,我都尊重。如果你願意的話,想多說一點、少說一點,也都可以。」最後,別忘了讓孩子知道,你非常尊重他:「那些不想讓我知道的事,可以留在你的心底就好,我不會再追問。」 — — 學習不操控孩子。真正的互動,來自心態開放的尊重。(p. 75)

5. 孩子狀態的父母造就自我犧牲的孩子:孩子基於對父母的愛,總是能敏銳地察覺父母的心情,同時滿足父母的需求。有時候,孩子是透過乖巧、順從、懂事,回頭照顧父母內心的缺憾。在此同時,孩子也不斷地犧牲自己的需求,特別是對未來發展的決定權。很多時候,當父母本身沒有足夠的成長,或因為某些壓力而退化成「孩子狀態」時,孩子就可能回過頭來成為父母的照顧者。而當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與父母不同的主張、卻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時,只能下意識地犧牲自我主張,以壓抑內心深處可能背叛父母的罪惡感。(p. 93)

6. 請相信,孩子自出生起,便已具備讓自己過得成功快樂的能力了。父母的任務只是催化孩子將這些能力充份地展現出來,而非左右孩子如何使用這些能力。父母對孩子的愛,若是帶有過多的焦慮、恐懼或擔心,往往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的創傷經驗,或者未被滿足的需求,以及一些未能完成的缺憾。這些問題該由大人自己去處理,而非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承擔,甚至無意間成了父母的照顧者,而無法將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好。 — — 父母唯有安頓好自己的內心,才能擁有足夠堅實的力量,支持孩子的成長。請用個成人的心態,照顧好自己吧!如此,孩子便能毫無罣礙地充分發展人生,長成自己真正的模樣。(p. 98)

7. 大人背負著身上既有的痛苦,卻得同時面對教育孩子的壓力。也因此,孩子常淪為大人暫時解決心理困境的工具。此時,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在無意間被父母犧牲了。這些孩子成了解決家庭問題、維持家庭運作功能的犧牲者。(p. 99)

8. 每個孩子有著天生資質高下的差異,或是氣質、性格上的差異。然而,行為是波動的,一個人不可能無時無刻都展現讓人搖頭的行為。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擁有怎樣的信念,就會用什麼眼光去看他,同時決定了看到的是孩子的優點或缺點。當我們對孩子帶著「我的孩子就是不夠好」的信念時,就會傾向在孩子身上找缺點、翻舊帳,同時放大檢視任何負面的行為,偶爾出現的好表現,也可能被我們有意無意忽略了。更可怕的是,我們的心智容易根據內在的信念做出偏頗推論,以證明信念的正確性。在此同時,孩子也逐漸學到了父母如何看待自己的方式,包括對自己的觀感、狹隘的過濾篩選機制,以及偏頗的推論方式等等。於是,一天又一天,孩子長得越來越像大人所相信的樣貌。(p. 140)

9. 常見的是:父母關係緊張,孩子只好用懂事來照顧父母的情緒。父母一方長期遭到另外一方暴力以對,孩子用乖巧聽話來支持父母中弱勢的一方,成為情緒伴侶。那些不能表達的想法,往往是與父母相左的意見;那些不能表達的情感,常常是父母無力承擔的情緒。凡事都不願見到父母反對,凡事都不希望父母拒絕,當然不能有主見,也不可能叛逆。(p. 152)所謂叛逆,其實就是一種「長大」的過程。因為,人終究要走向獨立,終究得發展出自己的世界觀,找到人生意義,以及追尋夢想。(p. 154)

10. 放手讓孩子叛逆吧!做父母的永遠要體認到,終究有一天,孩子會開始與父母爭奪人生大小事的主導權。這不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自然與必經的歷程,也是作為父母需要面對的人生功課。好好過這一關,彼此都能有所學習與成長,未來的關係也將更能彼此支持、相互滋養。處於叛逆風暴中的孩子,正在向父母宣示自己已經長大,因而出現了失控的情緒。父母要懂得逐漸放手,支持孩子的獨立思考,同時用溫柔與堅定的話語,幫助孩子易失控的言行踩剎車。(p. 156)

11. 有些家長誤解了尊重的意涵。尊重並非只是對孩子表現出絕對的信任與支持,就完全放心地讓孩子獨自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親子之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建立起穩固的情感連結。穩固的情感連結是孩子有能力往前走的力量來源,也是遭遇困頓、挫折時,療傷止痛的最佳良方。表達尊重與支持,卻缺乏情感連結,孩子在獨立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時,會覺得少了一份力量,有時甚至會覺得並未得到父母重視。(p. 162)可選擇不同的方式參與孩子關心的議題:(一)細膩觀察孩子的身心狀態,主動和孩子討論他感興趣的話題,或者主動關心孩子可能遇到的困境。傾聽之外也表達理解,同理心的回應是創造情感連結最好的橋樑。(二)在孩子不排斥的狀況下,一起從事孩子感興趣的事。千萬不要邊參與邊批評,否則很快就會被孩子列為拒絕往來戶。(三)適時提供一些孩子可能用得上的資源或者解決問題可能需要用的物品。一些貼心的舉動,也能表達理解、創造連結。(p. 164)

12. 一個成熟的人,是有能力照顧自己與照顧他人的人。能夠照顧自己的人,是懂得將自己與他人的責任區隔開來,給予協助但不過度涉入他人的議題中,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學中提到的「課題分離」。(p. 177)真正的助人,是能承接情緒並給出力量。永遠帶給對方更多的力量,而不是拿走對方身上的力量。事實上,我們常急於告訴對方怎麼做來解決問題,反而讓對方感受到自身的無能。因為,我們不經意中把自己放到比對方還要高的位置上了:此刻,我們正在削減對方身上的力量。(p. 180)

13. 然而,即使我是個助人者,我提供你支持,也不代表我需要為你的人生負責。屬於你的責任,仍須由你去扛起。(p. 182)我只是提供你一個安全與放心的空間,讓你能為自己找到更多力量,以及選擇並嘗試更多解決困境的方法。當你有著孩子般的玻璃心時,你能在我身上找到一份如父母般堅實的安全感,而有能力面對自己的課題,在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中,繼續冒險。(p. 183)

14. 此時期的孩子,極度渴望被理解,只要你不帶著批判的態度,孩子會願意對你掏心掏肺的。當你願意帶著尊重的心與他們互動、肯定他們的價值,他們就會敞開內心世界讓你進入。(p. 253)當你把任何一個生命個體都看作是重要的存在,並肯定其價值時,你就傳遞了一份尊重。(p. 254)

15. 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家庭問題的縮影,甚至是家長本身或雙親互動的問題。⋯⋯然而,與家長的工作常是挫折的。困難來自於,大人比孩子更難以自我察覺與改變。大人現在的模樣,是從小到大成長經驗的形塑。有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也帶著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包袱,並且逐漸形成了慣性的因應模式 — — 通常是無效的,並且會帶來更多困擾的。「大人若改變,孩子就會改變!」(p. 307)

--

--

Laura Hsiu-Min Liu
Laura Hsiu-Min Liu

Written by Laura Hsiu-Min Liu

I struggle and strive; I think and write; I learn and share. I write; therefore, I a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