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邊緣了嗎? — — 如何輕鬆做個正常人
說自己「邊緣」,是五班人經常自嘲的玩笑,但的確有幾分真實。說自己「邊緣」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是社交生活的 outcast?還是非主流的 outlier(異數)[1]?
Ask Dr. Who 奇異班會課
講桌上的玻璃罐裡塞滿了小紙片,主席興奮抽出本週的Dr. Who,準備上台解答各種「青春困惑」。這是我在班會課設計的活動之一,稱為Ask Dr. Who — — 聽起來像是邀請專家學者來為學子解惑,但實際上是同學們「輪流扮演專家角色」,嘗試回答各種「什麼都不奇怪」的問題。問題來自於班上同學任何時候發想的匿名書寫。
Ask Dr. Who活動靈感源自於批閱週記時的感悟。十五到十八歲的年齡層所面臨的問題與掙扎很類似。我享受與孩子的文字互動,也在陪伴中見證他們的成長。如果他們知道自己心中的衝突,別人也正在面對、也會有破繭展翅的一天,會不會更有勇氣和力量向前走?
本週Dr. Who念出紙片上第一個問題:「為什麼物理系沒有美女?」台下一陣狂笑(加上開心認同的眼神,小心被湊!)接著Dr. Who又念出一連串的化合物反應問題,加上恐怖暴力的數學問題(直接略過)。
「拜託!到底有沒有『正常』一點的問題?!」我在心裡犯嘀咕。
抽出下一張紙條,Dr. Who眉頭一皺,小心翼翼緩慢念出:「如何輕鬆做個正常人?」Dr. Who一派正經:「嗯,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我自己也很想知道答案。」
如何輕鬆做個正常人?
一群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青春日常與其他同齡的人不一樣。兩年上完六個學期的數理加速課程,永遠在和時間賽跑,並且被狠摔在後。效率當道,社交鈍化。沒有慢慢探索試錯的時間,連耍廢休閒都會有濃重的罪惡感。
活著本身,就很艱辛。我們都活在他人的期待中,努力不讓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失望。而要活出「自我實現」恐怕更難 — 這樣的資優生標準這麼高,老是設定一個超乎完美的目標來為難自己,要怎麼「輕鬆」?而選擇了一條比較少人走的道路,自有一番踏上英雄旅途的孤獨感。
「如何輕鬆做個正常人」這個假議題背後,心中想要的或許不是「輕鬆」或「正常」,而是渴望自己真心被接納。
邊緣 VS. 異數
當多數人展開豐富多采的社團與校園活動時,科學班學生在加速課程中險些「失速」拋出軌道。喘息片刻中,忙著全體動員參與班際競賽,諸如合唱比賽、英文話劇比賽和各類球賽等。在高二尾巴準備上高三時,提早收心迎戰資格考。又在他人全心衝刺學測時,分散注意力照顧兩門大學課程(外加必修個別研究)。「時間管理」這個永恆痛點,是真諦,也是壓力。每週多日在清大和實中校園之間殺進衝出,截然不同的課程與課表讓五班人不想要「邊緣」也難。
於是,「邊緣」變成了五班次文化的一部分。表面上自嘲邊緣是笑自己非主流,社交生活不正常。但心底深知,這是五班人特有的承載、負重的記號。
當然,不是所有的五班人都成為學霸或免修達人,最終也未必是能夠拿「裝弱」來說嘴的奧匹國手。但在科學班同學群光映照之下,微小的光,「在自己的世界等天亮。」即使沒能成為他人眼中卓越的「異數」,渺小的存在,也同樣努力向前闖,默默堅持走到最後。
邊緣,是五班人抗壓、成長的印記。
青春無悔。
邊緣而勇敢
邊緣與否,對一個在意同儕眼光的高中生來說攸關重要。五班人的邊緣,從狹義的角度看到的是科學怪人的「社交技巧」待精進。但從正向思維看到的則是加速課程中「恆毅力」(grit)的磨練。
然而,不管是否邊緣,不論是不是超凡神級的「異數」,在長遠的未來人生中,做一個良善勇敢的好人,會比「輕鬆做個正常人」更有價值與影響力。
為師的深願:孩子扎根在「做一個好人」的沃土,讓正直良善茁壯,長成能夠庇蔭多人的大樹。
若邊緣是不從主流的勇氣,而非不合群的傲氣;
若你邊緣是超越平庸的志氣,而非從眾的俗氣;
若你邊緣是不求被了解,但求了解人的大器;
我情願,你享受孤獨。
附註[1]英文書名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作者為Malcolm Gladwell;中文譯本為《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