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的距離

Laura Hsiu-Min Liu
6 min readFeb 24, 2019

--

左西.珍愛卡#36

「媽媽,你進步了!」女兒在睡覺前,有所感地迸出驚人之語。

「蛤?是嗎?怎麼說?」虎媽有所戒備,該不會是最近她看了《媽媽使用說明書》之後,研究出什麼招數要我買東西。

「現在你都不會跟哥哥生氣了。妳會自己到房間看書。」原來她是指晚上哥哥花較多時間用電腦,應答口氣不佳,但我卻沒有像以前那樣開火,要他立刻關機,而是默默忍住、離開。

「妳好棒!居然觀察細微,還開口讚美我!」虎媽融化,珍惜著這幸福的親子對話。

「為你好」的迷思

不知為何,過去老是在用相同的思維、不變的方法去處理重複發生的問題。更糟的是,沒有用。付出越多,心裡越苦。最終自己變成受害者,也感覺越來越不了解所愛的人。

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不管有沒有說出口,愛多半能被感受。但在愛和善意被感受到之前,如果被壓力所阻擋,即便開口表達,依舊無法傳遞到對方心中。

慕顏歌在《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給了自以為善良的人當頭棒喝:「真正的愛,是給別人需要的東西。如果你表現愛的行為,人家不在乎甚至根本不想要,自己還不開心時,就要停下來,思考自己的動機。」

為師者,除了傳授知識之外,期待培養學生做人處世之道、正確的價值觀,以及面對未來的核心能力。這些期望難道有錯嗎?

期望:鼓勵 VS. 壓力

布魯斯.魏金生(Bruce Wilkinson)所著的《改變生命的學習:學習者七大定律》(The Seven Laws of the Learner: How to Teach Almost Anything to Practically Anyone)中強調「期望定律」的神奇魔法。魏金生在大學當菜鳥老師時,接了一、二、三班。某位老師恭賀他初到學校就帶「二班」這班資優生,真是幸運!他同樣認真用心地對待三個班級,但上課的互動、學生的求知慾望,甚至連交出報告的質量和考試成績,二班都遠遠優於一班和三班。他經常在內心讚嘆著:二班學生果然資優,能把老師的精華汲取出來。不料,期末遇到了教務長,在魏金生滔滔不絕地分享著二班帶給他的成就感和滿足時,教務長卻告訴他,「今年已經取消『榮譽班』的制度了,因為學校認為把資優生平均分散到各班,將會讓每個班增色不少。」

魏金生不敢相信,回去確認了所有的分數資料和報告資料,二班學生的學業表現確實大幅超越一班和三班。但他對三個班級的教學方式完全一致,而學生又都是常態分佈,到底是什麼造成了學習成果的差異呢?他得到的解釋是:只有一項差別是他對二班的「期許較高」,而二班學生感受到並回應了這樣的高度期望,因而綻放異彩。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魏金生在書中也提到醫學上的安慰劑Placebo(一種無療效也無害的假藥丸),各項研究證據顯示,期望或信念對人體也產生極大的影響和反應。而心理學談到的「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同樣在說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自我實現的預言。

然而,「期望定律」真的那麼所向無敵?當期望太高或太低時,不但不會看到神奇的效果,反而可能帶來傷害。期望太高,達不到時帶來的失落、挫敗和痛苦、絕望恐怕破壞力更強大。另一方面,期望太低,則很難成就大事。一位低成就的學生在主題為「父母教養風格對孩子的影響」課堂討論之後,有所感觸和全班同學分享:「如果爸媽從小能夠對我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或許我的表現和成就會更優秀。」他的口吻不像是在怪罪父母,倒像是憧憬重要他人眼中更美好的自己。

萬一父母的期望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未竟之夢」,而非孩子內心真正的渴望,可能只會造成壓力與怨懟。「要去補習,不要參加這個社團;要多讀書,不要常玩手機。」 孩子若不認同這些爸媽「為他好」的期望,又怎會有表裡如一的行動?畢竟意志和腳都長在他們身上。

慕顏歌大聲疾呼:「明明缺乏平等意識,卻以愛的名義去做多餘的犧牲,強迫別人滿足自己的期待,就會失去了各自的界限。」

“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 Robert Frost

曾經有個孩子被父母「誘導」讀醫科,多年過去仍然不諒解父母的用心。而孩子心中原本懷抱的理想,卻也沒有勇氣獨立去奔赴與實踐。歲月就在抱怨中流逝。真正令人喟嘆的是,他被剝奪做決定的自由。如果能夠選擇所愛,想必沒有遺憾。即使受苦,自己選擇的就心甘情願。不管日後是否要加倍努力向父母證明自己走的是「更好」的路,或是單單相信「我選的,就是最好的」,那也是他的選擇,他的人生。

放下期待,拾起責任

父母師長的掙扎是:在一個關係當中,不該向對方懷抱正向期待,希望我們所愛的人更好嗎?是不是都「隨他去」就樂得彼此輕鬆自在?什麼都不管,還算「負責任」嗎?「期望一個人變得更好」和「接納一個人原本的樣子」一定有衝突嗎?

我們對身邊的每個人都有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力,也有或高或低的期望。因著不同的身份角色,更有自己的責任。平衡期望的做法是一方面盡到責任,如父母的養育、保護,關愛和教育,師長的教導、提醒、督責和指正。而另一方面放下過高或不適切的期望,不讓對方為了貫徹我們的意志承載重負,失去自我。因為長久失衡的關係,終究造成無法跨越的距離。

世界上最美的距離

不是 我們都一同上線低語

而是 即使在線上不讀不回

也不害怕失去關係

世界上最美的距離

不是 彼此認同在一起

相知相惜有默契

而是 明知道彼此差異

卻依舊可以毫無恐懼做自己

感謝閱讀我的文字!請不吝惜讓我了解你的反應:
如果認真從頭到尾看完,有點共鳴,可以給 1-5 個拍手👏
覺得看完之後感同身受,心有戚戚,請給 6-10 個拍手👏
鼓勵我繼續寫下去的朋友,請給 11-20 個拍手👏 XD
想看你的「期望」在我身上的「實驗」效應,請給20個以上拍手👏 哈哈哈~
若有閱讀後的心得與建議,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謝謝!

--

--

Laura Hsiu-Min Liu
Laura Hsiu-Min Liu

Written by Laura Hsiu-Min Liu

I struggle and strive; I think and write; I learn and share. I write; therefore, I a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