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亡,遇見神 — — 《不忙碌的門徒》讀後

--

忙碌是現代人的標配,像手機一樣。不忙碌的人,被視為缺乏生產力,就像沒有手機的人,跟不上時代。

忙碌是原因,也是後果。忙碌是藉口,更是魔咒。

當《不忙碌的門徒》這本書映入眼簾時,抖了一下。「最好是啦!」我的心冷笑。看到書本封面竟然有我熟識的朋友「聯名推薦」,立刻感受到不同的溫度。於是,這本書住進我家。

God in My Everything, by Ken Shigematsu

停下來,才看得見

《不忙碌的門徒》不定時出現在床頭櫃,廁所浴缸邊架上,和餐廳收納處。像個挑食者,我只挑選有興趣的主題讀。希望閱讀後,很快就會湧現有如書名提示的效果。然而,我依舊忙碌,也覺得距離門徒越來越遠。

直到我請了留職停薪假,停下工作的腳步。明明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我突然看見天空的顏色,佇足在路旁看樹。聞到花朵、樹葉的氣味,隨手拍攝的小花小草,都覺得上帝的創造好奇妙。還有,對家人經歷的一切,我也能更強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真實活著。

重讀這本書。

發現這是「放慢腳步,才知道怎麼走下一步」的書,因為匆忙的旅人,看不見沿路的風光。

安息於有彈性的規則

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棚架」的圖,中心訊息是「有彈性的規則」。作者重松謙說明,規則rule這個字的希臘文,指的是「棚架」。「棚架支撐葡萄藤或植物往上生長,並結出果實。葡萄藤要出產好葡萄,一定要有棚架支撐、導引生長方向,不然就會塌在地上,而且果實成熟前就會腐爛」。現代人討厭規則,讓人感覺不自由。因此,重松謙強調,棚架的概念是要我們找出最合適的生活節奏,在其中的屬靈操練才可能落實。如同運動員和演奏家,有紀律的刻意操練,對於生命成長,有其必要性。

屬靈生命的根基在於安息、禱告與靈性閱讀,重點是讓我們的身心靈都浸泡、享受神的同在。安息是恩典,是命令。遵守安息是依靠神,接受人的限制,也是對於忙碌文化的「斷線」。將自己從忙碌的工作中「分別出來」有深刻的屬靈意義:選擇生命,而非死亡。安息之中有放慢腳步的休息(rest),也有放鬆身心的休閒再創造(re-creation),更新得力。安息是停止在世界競爭以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努力,轉向神,與神連結。安息作為屬靈操練的根基,有如對焦之於拍照,方向之於跑者。根基穩了,禱告與靈性閱讀會很自然發生,因為這些活動能夠讓我們感受與神相交的滿足。

根基之上是「建立關係」。而「棚架」再往上一層是透過照顧身體(好好睡覺、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重新得力。但除了操練身體,休閒與遊玩也是我們放鬆身心所需要的活動。只要是健康休閒 — — 最好是有別於平常從事的工作,且避免容易沈迷上癮 — — 都能幫助我們默觀上帝,與人連結,並享受生命。上帝也在休閒中與我們相遇,作者認為,「我們的遊玩與靈性不可分割,遊玩本身就是神臨在於世界的記號」。

重新生活心不亡

開始實踐這本書。首先是身體和心靈從「壓力山大」的緊繃狀態下釋放,得到充分的休息。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學後,就是安靜、完整的靈修時間。透過上帝的話和寫下自己的禱告文,在這段「神交」的互動中得飽足。這是棚架生活的根基。接著是享用咖啡配早餐的悠閒。聽著Podcast,展開充滿活力的一天。

其次,報名電影讀書會,在藝術賞析中得到理解和療癒。參加馬丁路德神學讀書會,更深認識「因信稱義」與基督徒的自由。並與朋友聯繫,彼此關懷。安排時間規律運動、閱讀思考、寫作、發表與分享。大量的獨處與內省,幫助我逐漸改變看待事物的角度,多了餘裕閒情,也多了欣賞感謝。而與肢體、朋友相聚,也讓我享受上帝創造的豐富。

棚架的最頂層是在工作上發揮影響力。不管職場在哪,不論恩賜,選擇具有永恆價值的事物付出、奉獻,就能回應愛神、愛鄰舍的誡命。工作也是棚架的一部分,是與神共同創造、服事更大群體的場域。禱告就是工作,工作揉合於禱告的生活節奏之中。因著「不住禱告」,我們得以在工作的挑戰中與神聯合,學習分辨、信靠,經歷工作就是禱告。

工作即是禱告

我即將復職,回到工作崗位。職場世界是我容易耗盡自己的場所,同樣也是我回應呼召的地方,重新信靠與經歷「工作就是禱告」的聖地。

「世界越快,心則慢。」《不忙碌的門徒》幫助我在越來越忙碌的生活中,放慢腳步,建立規則,走一條屬神的路。

--

--

Laura Hsiu-Min Liu
Laura Hsiu-Min Liu

Written by Laura Hsiu-Min Liu

I struggle and strive; I think and write; I learn and share. I write; therefore, I a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