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的英文課程何去何從
「老師,我爸要我去分科,英文課可以不要修嗎?」一位認真的孩子在我簡介本學期英文課程之後,跑過來詢問。
為什麼決定要考分科,下學期的英文就不能好好上課呢?
「學測成績還沒公佈,說不定你考得不錯。」這孩子沒有申請免修,照理加深加廣還是要修。我請他等成績出來再好好考慮七月的分科測驗(即指考)也不遲。
學生認為,英文和國文一樣,在學測就「功成身退」,分科已經沒有他們的戰場了。意思是,英文老師和國文老師的舞台也該在學測後「謝幕」嗎?當然不!
但我們有什麼戲可繼續唱呢?賣點在哪裡呢?
從考科的角度,我們已達成任務。但從邁向大學與未來人生的預備來看,正是大好的開始。撇開「考試引導教學」的包袱,終於可以更深窺見「英文」作為一個人文學科與自己生命的關係。在離開高中校園之前,充充足足備好三味 — 人味、情味和趣味,才不會在將來長成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
認識你自己
高三下是預備上大學的最後一學期,也是選填志願之前自我探索的確認階段。可惜的是,前兩年對於大學科系的了解多半是「生涯輔導」課程的科系介紹以及職業講座各行專業人士的經驗分享。高三上又專注於學測的衝刺,很多同學其實沒有機會好好思考「自己」喜歡/不喜歡、想要/不想要、適合/不適合什麼。
蘇格拉底曾說:「未經省思檢視的生命不值得活。」(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又說,「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如果選擇科系前未曾真正了解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動機與期待,而一味地順應社會價值或者跟隨分數落點走,恐怕將來後悔的機率高。去年台大校長在演講中指出,超過55%的學生自認讀錯科系。而根據教育部統計,108學年大專院校平均每20人就有3人休退學,志趣不合是一大主因。
引導學生學習How to Write a Personal Statement(學習單一,學習單二,上課PPT)是幫助他們更多自我認識的切入點。雖然國內升學條件不像申請出國需要預備個人陳述,但學習歷程檔案所要呈現的也是「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及這些證據如何指向你為何適合這個科系。不同的是,在Personal Statement的引導上,更可以教導「如何說故事」,注入生動有趣的細節,展現獨特性等寫作的學習面向。與說故事相關的口語訓練課程相關PPT。
建立連結的「情味」
在幫助同學探索個人能力與正向特質時,我們進行了「熱椅」活動(Hot Seat學習單)。抽籤坐上熱椅的同學要先說出自己的三項優點,再由其他同學逐一說出他的其他優點,最好舉出日常生活實例佐證。由於同學們總是太容易看見彼此的罩門(缺點),也常口出嗆、酸的言語,要找出眼前同學的各種優點,無疑是一項挑戰。儘管剛開始有點尷尬不適應,但慢慢地會有一種「哇!原來我的同學竟然是這樣…(好厲害,好多優點!)」Be a benefit finder rather than a fault finder! (Harvard Positive Psychology — Tal Ben-Shahar) 不只同學之間轉換鏡片,看到不同的教室風景,老師也能藉此檢視自己是否對學生有偏見,再次「正向聚焦」,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讓他們更有信心面對未來。
課室大調查 — 認識同學「趣味」多多
此寫作單元靈感來自於Writing from Within,是我非常喜歡,也使用多年的寫作書籍(包含教師手冊),通常用在英文選修 — 創意寫作課程。其中第七單元Research Survey對於Classification這個寫作策略有很切合生活經驗的引導。首先是想一個要問同學的問題,接著調查每位同學的回應(Class Survey學習單。然後將全班同學的回答進行分類(Classifying classmates),最好是三(最多四)項大類別,最後即是將每一類都寫成一個段落。加上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就成為一篇完整的Classification Essay(分類寫作學習單)!
由於同學至少接受過兩年的寫作訓練,已經知道英文段落的基本結構,包含主題句、支持句以及結論句,也了解連貫性與轉承語的使用。這時候學習Classification Essay,對於將來不管何種領域,都很有可能會面對數據、資料或者其他項目的分類情境,算是很實際的寫作表達能力,也是做研究的基礎方法學習。
同學感興趣問的問題有:你每天睡覺/上網/補習幾個小時?你喜歡讀哪一類的(閒)書?你最喜歡的app/YouTuber/遊戲?最想去旅行的國家/城市?你將來打算幾歲結婚?你選擇(男/女)朋友的最重要條件?你最想學的第二/三外語?為什麼?……各種琳瑯滿目的問題都有。進行個別調查的時候也充滿樂趣,因為發現了很多平常不知道的同學「真面目」。
除了寫作的訓練之外,最後也可以結合口頭報告,訓練同學的簡報力,包含PPT的製作以及英文表達力。也可以加上互評和自評,提供省思的機會。從Class survey到Research Report大約需要8–10小時的課程。如果要加上Revise(Writing is a process.)會更久,班級人數多寡、報告時間也要一併考慮。
「你學測狀況怎麼樣?」
「還好啦。但很奇怪喔,我花最多時間的數學、英文都沒有考好…」
孩子正在經歷,人生很多時候跟想的不一樣,付出與收穫未必有完全等值的結果。而且,沒有標準答案的時候居多。該怎麼樣作出明智的決定,需要有相當程度對自己的認識。過去五個學期,我們花好多時間累積知識,熟讀事實,演算題目,精通考試技巧,但我們也需要帶孩子好好思考自己是誰,想要什麼,合適走哪一條路。
作為人文學科教師的我們,要唱到最後一分鐘,將人味、情味和趣味,都淋漓展現!
到時,便能心安理得,下台一鞠躬。
那時,我會在風中看著孩子離去的背影,將祝福別在衣襟:
The Best Is Yet to 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