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人生:當考生的世界崩塌

--

因為疫情而延長一個月的讀書時間,對「末代指考生」是延伸的恩典?還是加倍的痛苦?

除了抗拒誘惑、惰性與疲憊,還增加了疫情不確定的因素,著實試煉考生與家長。明年學測是108年新課綱第一屆,對於重考生不利。因而,末代指考生「不想輸也不能輸」的壓力山大。

心中默默祝福著認識的考生。

考試不是人生的一切

意外在臉書讀到一位考生(小蜜蜂)的考前心情:

「我看到自己身邊的許多人就算當初沒有得到好的大學,好的學歷,一樣都過得很充實愉快啊!以後總有一天,我們會在意的不再是當時的分數考多高,考上的大學有多讓人欣羨,而是在這世界上是不是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有一個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個十八歲的孩子,在疫情面前,在指考面前,竟有如此澄澈的人生體悟。眼前的大山,何足為懼?

然而,不是每位考生都有這樣移山的信心。有人在考前崩潰,有人在考後墜落,而有人即便成了考場的勝利組,還是把人生當做考試來征服,在無止境的競爭中發現:人生沒有標準答案,而考試也不是人生的一切。頓時失去重心,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和生命的熱情。

如果你的世界只有考試和競爭,你會錯過野地小花的綻放,天邊晚霞的一抹紅暈。你算計投入這件事要花多少時間,付出是否滿足投資報酬率。但可能錯過了服務的喜悅,助人的滿足,平凡簡單的快樂。

注重全力以赴,輕看輸贏得失

專注在一件事,不是更有成效?

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努力、專注、紀律都是必須。只是當考試成績成為唯一的價值指標時,考生的自我形象就開始搖搖欲墜,終究支離破碎。

成長心態

我們希望調整考生看待考試的眼光:從競爭到成長,從勝過別人到戰勝自己。把目標設在滿分、完美,會讓我們時時刻刻都感覺被挫折和失落擊倒。然而,如果能看到自己已經做到、做好的部分,更能鼓舞我們有信心向前。

我們能否看見一個成長中的考生?即使沒有成就感還是願意上學,就算成績殿後還是沒有放棄自己。即使旁人可能不看好他仍然繼續努力,即使壓力爆表、情緒潰堤仍然迎向明天。

Fault Finders VS. Benefit Finders

有次聽見幾位很熟的朋友在聊同樣面對大考的孩子。一位母親談到自己孩子種種問題行為,盡是無奈無力。但其他朋友卻能明確指出那孩子正向的表現,令那位憂心的母親驚呼,她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那一面。

想到多年前巧遇一個學生的母親。我很喜歡那位學生,在她母親面前大力讚美她的優點,真真實實不虛假。沒想到,學生的母親竟然細數孩子在家中如何「糟糕」,罄竹難書。

是同一個人,但有不同的生活面貌。我們,選擇看哪一面?

生命勝於一切,考生重於考試

電影《心靈點滴》(Patch Adams, 1998)裏男主角Patch(由Robin Williams所飾演)曾說,「你醫『病』,有輸有贏;但如果你醫『病人』,我保證你穩贏。」

人都難免一死,在死亡臨近時,Patch認為醫生該把重點放在病人身上,而非只是一味地延長被病痛折磨的生命。Patch認為,是病人,而不是疾病,教導他如何當一名醫生。

同樣,考試分數有前有後,考試結果有好有壞。但考生永遠都比成績重要。

考試永遠都不會消失,只要考生健在,學習永不止息。

與其害怕考試失利,不如學習敬畏生命。

投資學習學習成長,未知考試人生穩贏。

--

--

Laura Hsiu-Min Liu
Laura Hsiu-Min Liu

Written by Laura Hsiu-Min Liu

I struggle and strive; I think and write; I learn and share. I write; therefore, I a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