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不完美與不確定 — 閱讀測驗與人生
模擬考之後,最「刺激」的莫過於檢討考卷。
死寂的沈默(慘不忍睹),激烈的辯論(死不認輸),憤怒的指控(錯在題目),都令老師不安。
在長時間的努力之後,學生是否已經習得考試技巧?考卷的難易度是否打擊到學生?他們是否從錯誤檢討中學習:釐清觀念、破除迷思、增強原則?檢討考題之餘,能否一併調整讀書方法與策略,建立成長的學習心態(growth mindset)?
長篇閱讀理解,除了基本的單字片語文法支撐之外,也需要在篇章的脈絡中判讀,推敲作者欲傳達的觀點,統整文章的訊息。在培養學生達到此閱讀「素養」的過程中,發現有許多部分與真實人生相通之處。
完美的答案不存在
在四個選項之中,選出「最好/適切」的答案,而不是完美的答案。「堅持完美」的心態,會容不下枝微末節的瑕疵,反而讓人錯過正解。在刪除答案之後,對其它選項投懷送抱,加上許多「自己的見解」合理化誘答選項。最終錯得理直氣壯而不自知。
正確解答,不需要完美。
我們也可能不知不覺對許多關係和事物產生完美的期待:配偶體貼又能幹,孩子聽話成績好,工作順利得人緣。但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有「代價」,得到上述那些的「交換條件」,可能就會是配偶健康出狀況,孩子壓力大,工作忙碌到沒有時間陪伴家人。
我們需要的,可能不是完美,而是足夠好的選擇與承擔。
對「足夠」說好,對「完美」說不。
擁抱不確定
閱讀篇章裡,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字詞含糊不明確,也有些歧義來自於語法的模稜兩可(ambiguity)。如果此時,能夠保持開放性的思維,允許不同的可能性解讀,再依據上下文的線索推測,就能看見答案在招手。反之,若是堅持只有一種狹義解釋,便會因為驟下錯誤判斷而與答案擦身而過。
人生有許多情境,也因著我們自己的偏見,造成傷害或損失。例如,將別人對自己的忽略理解為傲慢,卻不知道對方正在經歷的難關。狹隘無知讓我們看不到別人的需要,也看不見別人的善意。如果我們能夠接受模糊、不確定的未知狀態,忍住不要先入為主去歸因,更可能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與突破。
邁可.J.葛伯(Michael J. Gelb)在《怎樣擁有達文西的七種天才》(How to Think Like Leonardo da Vinci)中提到從達文西這個地表最強斜槓典範中,歸納出七項關鍵原則。除了保持好奇、實證與感受之外,能夠容忍「渾沌不明」的狀態,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能力特質。在疫情時代,我們深感隨時都在變化的「不確定」所帶來的焦慮。擁抱不確定,幫助我們能夠自在調適,享受變動,更進一步達到身心平衡,以及自我與人際間的平衡。
讀出「弦外之音」Read Between the Lines
閱讀理解,一部分可以從文章表面的字句判斷出正確答案。但另有一部分是文章沒有直接提到,必須從裡面的細節觀察、推測得知。前者的訓練黑白分明,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但後者卻令學生難以掌握,有時候誤把知識常識當作答案,有時候自我揣測過度推論。想讀出「弦外之音」,需要放下自己先入為主的常理,從文本理解整體概念,再從脈絡中找到關鍵字詞適當推論。
人與人之間,也常常有單方面「想當然耳」的誤解。如何正確讀出對方沒有說出來的話,成為極大的挑戰。親子之間,師生之間,夫妻之間的對話,來自於肢體語言,語調口氣,眼神態度的線索,都幫助我們去理解對方的訊息。但若沒有耐心時間傾聽,或者放大片面產生偏見,都會讓我們與對方的心漸行漸遠。
原來,閱讀理解與理解人生,有這麼多相似之處。
To understand, one must stand u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