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高二的你 — 該準備學測了嗎?

--

現在開始準備學測,是「超前部署」?還是「提早焦慮」?

每年的三、四月,因為高三學長姐面臨學測成績以及申請志願的放榜,會在高二學生的心中產生一波「漣漪效應」。不少學生會開始詢問有關如何現在開始加強明年的學測應考實力、要研讀哪些參考書籍,甚至想要摩拳擦掌做起模擬試題。

且慢。你了解自己的狀況嗎?

「超前部署」不是很好嗎?

此時此刻的自我覺察

高二下學期的課業份量,在各科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簡單來說,把這學期的重要科目穩紮穩打,照顧妥善,就等於是達到學測實力三分之一以上的效果。因為高二下的進度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一方面站在高一的基礎上擴充發展,另一方面預備銜接高三加深加廣,開枝散葉,靈活運用。高二足夠拼命用功,高三才有可能在段考和模擬考的夾殺當中稍微喘息輕鬆。

以上是假設的「理想狀態」,尚未包括實際校園生活中的各項活動,以及難以放棄的休閒娛樂(例如社群網站、手機遊戲或者影片追劇等)。亦即是,當周旋於專題研究、成發、學聯會、社團展演等已經讓人爆肝的存在感之必須投入之際,是否犧牲了讀書時間?能夠掌握良好的自律和時間管理的同學已經是焦頭爛額,而能同時兼顧高二課業與課外活動的人真的是極少數。

如果真的有時間有餘力,此刻把現在的高二的角色扮演好,就是在幫未來高三的自己最大的忙。每次小考、段考之後,除了哀悼分數、抱怨題目有瑕疵之外,徹底釐清錯誤觀念了嗎?破除盲點、加強考試技巧了嗎?檢討了讀書計畫的執行力、完成度,或者努力克服分心和怠惰的狀況了嗎?除了說「這次又不小心看錯/計算錯誤」之外,曾否下決心改進讀書方面的壞習慣嗎?

過去是否「把握當下」?

孩子,老師在這裡願意跟你一起面對。那你是否也準備好從「過去」學到功課呢?

這學期回到學校,久違一學期的同學,似乎都有些改變。印象最深刻的是Angus — 一個過去經常坐在教室搖滾區、上課會「自動登出」再被老師拉回的小孩。看起來有腦袋、有底子,卻缺少內在動力。剛開學時,感受到他上課的眼神變得集中專注,作業書寫比起高一整齊認真許多。他跟我分享,他找到努力的目標了!這次段考(題目不簡單)他考得遠超過我的期待。批閱考卷的時候,感到十分欣慰。感動的不是成績和分數,而是生命的改變。

曾有個家長要求高二的孩子開始做高三的複習講義,引起親子衝突。爸爸覺得孩子偷懶沒有完成高三的複習進度。但事實是,這樣的要求讓孩子分身乏術,因他已經有好幾科都在掙扎,快要滅頂。根據任課老師的說法是讀書時間不足,練習不夠,上課也常分心。結果是他高二的課業沒有顧好,提早複習高三學測的理想更只是自我安慰的空談。

回想剛從國三到小高一,許多人都在調適國中與高中學習的差異。當國中被動、被老師管理的外在動機消失,有些人一時找不到熱情。眼看著各科學習累積了好多破口,壓力和缺乏成就感又讓自己選擇逃避。不知不覺,就像黑洞一般永無止境的看不見光。

未來的通關密語

多年前我的高中數學老師曾說:「準備小考就是準備段考,準備段考就是準備補考。(這時可能要補考的同學用銳利的眼神射向老師)。準備補考就是準備聯考(亦即現在的學測/指考)!」當時的我們不太能夠體會老師的真意,只覺得他用開玩笑的口吻在酸同學。

然而,當自己成為老師,再次咀嚼這些話,發現原來當年老師說的就是「平日的基本功」 — 每天每天的努力用功,就是在為將來的每一次微小挑戰或者偉大機會而預備。按部就班,積極把握住每一次的學習機會,渴望的自我實現,就會水到渠成。

還是在煩惱現在要如何準備明年的學測?

其實,我們一直以來都在預備自己。從課程設計聽說讀寫的融合教學,批判性思考的培養,單字文法系統性的建立,到第一線作戰考試技巧與考題時間的分配,都化於無形的課堂學習。你感受到了嗎?

人比考試重要

老師更在意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你看見自己的不足?還是發現自己的長處?你為108課綱不確定的未來感到憂慮?還是因腳踏實地的每一步感受向前的能力?

這與學測有什麼關係呢?

許久以來,我們多半花心思在意考試,但卻不是在意考生自己。但人不比分數重要嗎?生命不優先於成績嗎?人心的思量,才是影響行為的關鍵因素。思想的戰場,先於學測的考場。

老師希望你看見自己的成長。然後,放膽去闖。

修補過去的答案,不在未來,而在現在的你身上。形塑未來更美好的自己,取決於現在用心認真的你。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 6章34節)。

Therefore do not worry about tomorrow, for tomorrow will worry about itself. Each day has enough trouble of its own. (Matthew 6:34)

--

--

Laura Hsiu-Min Liu
Laura Hsiu-Min Liu

Written by Laura Hsiu-Min Liu

I struggle and strive; I think and write; I learn and share. I write; therefore, I a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