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適合科學班/數資班嗎?
科學班/數資班家長,你準備好了嗎?
每幾年學測申請放榜後,就會聽到家長這樣的聲音:「唸科學班/數資班有什麼用?早知道就去讀XX學校衝高校排!」意思是,如果去唸中後段的高中,就可以穩拿校排1%,睥睨頂大了嗎?
你也在下面留言蹭風向了嗎?
這篇文章,是寫給將來考慮讀,或者正在讀科學班或數資班的家長看的。
代價。代價。代價。
付「代價」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家長們一開始為何選擇竹科實中(這當然可以代換成建中、北一女、中一中等名校),多數著眼於亮麗的榜單,知道學生經過優秀同儕的砥礪,會淬煉成具有高度競爭力的人才。確實,這想法在大多數的情況之下都成立。
「具備高度競爭力」是什麼意思?選擇學校,是一個「套裝」概念,我們得概括承受這個環境的一切。選擇一流學府或科學班/數資班,意味著同學無敵強,考試內容題目爆炸難,成績很難看,排名不會都像國中那樣置頂。這是選擇這個環境的代價。當然,強中自有強中手,有人依舊強大,但他們背後也是要相當努力才能夠維持自己的高度。在良性競爭的情況下,多數同學會一起成長,不管強弱都會面臨修正與調適,繼續前進達到終點。
但有些人經過環境的薰陶以及栽培,若最後升學結果不如意,就會產生質疑,覺得這個制度不公平,覺得自己是「校排差的受害者」。他們認為,我的同學強所以我排名落後(忘記了平常同學常和你討論分享,無私教你),段考題目難所以我考差(學測有時也很難,要面對現實的考驗)。他們忘記,這個環境的老師同學、學長姐等都是他們可以主動獲得、利用,讓自己強大的資源。他們不能叫別人不用功,但他們可以在想要耍廢的時候,選擇更用功。這也是部分同學的生活寫照。
掙扎與割捨,是成長的一部份。
「受害者」這樣的思維背後有一個「逃避面對自己責任」的心態。校排不是直達車,不是入場券。即便是繁星,除了在校成績,也需要通過學測的篩選。而撇開繁星,以台大電機系為例,學測成績佔20%之外,也還有二階筆試30%(數學15%+物理15%),這是台大自己為招生的把關測試。如果是單靠「校排」而沒有「堅強實力」進去台大電機、台大醫學系的同學,未來會很辛苦,不只大幅落後同學,甚至懷疑人生。
我們不能選擇「競爭力強卻不要壓力」。高強度的學習環境,容易產生挫折感,但這也正是培養忍耐挫力的開始。高手雲集,使人視野開闊,就必須謙卑,心態歸零再次精進。我們可以培養孩子的,除了學科能力,國際觀,還有學習態度,正確價值觀與品格,以及關懷人群、享受生活等等。
不可諱言,有些孩子的個性對於壓力敏感,需要成就感來支撐學習動力。如果對於自我價值感茫然,不知為何而來,在高壓的環境中競爭會格外痛苦,便容易選擇放棄自己,放棄學習。「雞首」或「牛後」的兩難,還是需要從認識特質開始,誠實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科學班,數資班,普通班,本來就有不一樣的條件與規劃。誠然校排或者班排可以參考,但大學端自有其招生的應對策略與看待標準。我們能幫助孩子的是讓他看見:不同的選擇背後要承擔的「代價」,也享受那個環境的美好與優勢。
有一屆科學班後段的孩子,在收到學測成績後,申請到交大資管系。這在班上不顯得亮眼,因為不是其他同學考上的台大醫學、電機、資工等熱門科系。但幾年後的同學會,我問他唸得如何,他充滿自信地說:「很開心啊!老師,以後那些學霸都歸我管啦!」再幾年之後,聽到他到美國交換的消息。後來,他申請到Amazon的工作要去美國了!
人生很長,希望中間雖有成長的苦澀與奮鬥的血淚,至終卻能笑到最後。
科學班,數資班,是留給勇於接受挑戰的人。即使過程會顛頗,有贏有輸,有高有低,但你將會為堅持到最後的你喝采,為生命的成長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