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司機跑江湖
偶爾身處於陌生的城市街道,會在車站搭計程車前往目的地。踏進招手即來的小黃,想起長輩的叮嚀:「要謹慎小心,記下司機姓名和車號傳訊給朋友」。我啟動的卻是「聊天模式」。我喜歡聽司機大哥分享工作日常,因為媽媽也是一名職業司機。
媽媽年輕時,做了十六年的聖誕燈電線外包,六、七〇年代是台灣家庭主婦代工的全盛時期。後來她因長期搬重物,職業病如腰痠、肩頸痛來報到。某日,鄰居車行老闆娘提出邀請,說老闆因意外猝逝之後,車行缺一名司機。就這樣,媽媽踏上職業司機的旅途,她的名片上印著好記的日本名:「花子」。
媽媽開車平穩安全,且十分重視準時。每當有預約的長途車班,總是提早抵達客人約定的上車地點。特別早的班,也會主動幫客人準備早餐,天熱時遞送飲料。察言觀色也是媽媽的本領。客人疲憊時,媽媽讓他們休息。但遇到滿肚子委屈心酸又願意敞開的客人,她會耐心傾聽,一路陪伴。
約車的客人有各種形貌。基於地緣之便,媽媽經常接送竹科公司的工程師出國、返國,清大、交大的學者教授到各校各地參加研討會、演講,有教育部、科技部、經濟部等大單位。也有不少的園區太太,指定坐媽媽的車,到市區購物、銀行辦事、看醫生等。
媽媽甚至曾到機場接外國學者。不識英文的她在機場大廳,雙手高舉我們事先幫她寫好的英文姓名大字報,加上她熱情友善又豐富的肢體語言,不但順利接機,把客人送到指定的學術單位,下車時,外國客人開心奉上大大擁抱,還加碼給小費。很好奇在車上他們要如何互動聊天,這可能就是媽媽的職業秘密。直到有一次,媽媽又到機場接一位外國工程師V。完成任務之後,她回家說V想要請我們全家人吃飯,我們半信半疑。當兄姐和我使用英文與V相談甚歡時,我開始相信,媽媽的職業熱情真能超越語言障礙,傳遞給身邊的人。
小小一台車,彷彿一間迷你實體店鋪提供服務。但你從不知道下一位走進來的客人會是誰,又會產生怎樣的互動火花。
媽媽載過的客人無數,有時互動當下並不知道曾與「名人」邂逅。像是知名中研院院士,NCC顧問,三任交大校長,著作等身的作家,大公司總裁等。有一回接獲任務,要赴台北市接一位教授到暨南大學開會。車子停在徐州路的綠蔭下,媽媽心想這應該是位「大人物」。上車交談後,才知是台大前校長陳維昭,當時我正就讀於外文系。頓時車內成為「親師懇談會」現場,媽媽感謝學校的照顧與教導,校長表達對於基層家長茹苦含辛撫養孩子讀大學的感佩。媽媽說,越有學問的人,越是謙卑,又越得人的敬重。她從客人對待一位媽媽司機的態度言談,養成自己一套「識人術」。
司機工作絕非一帆風順。媽媽曾經遇過叫車到台中卻不付錢的霸王乘客,佯稱去買東西,卻沒有再上車。曾連續幾天開車,體力透支睜不開眼,只得中途在休息站打盹片時,再返回家。曾經誤判車況,讓客人等待,遭受破口大罵。也曾因飛機誤點,接機時在冷氣超強的候機室多等客人兩個多小時。
沒有GPS導航的時代,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單靠幾行地址無法成行。媽媽必須事先閱讀大張地圖和縣市地圖冊本,把路線上密密麻麻的街道巷弄研究清楚,標記顏色,多次複習。現場如果迷路,除了客人指點,下車問人也是必須。而當貴人也無法相助時,直覺和膽試就派上用場。
曾有一次,媽媽晚上十點多去機場接機,客人從美國要奔回多年未歸的大甲老家。當晚是颱風天,雨又粗大又厚實,重重打在擋風玻璃上,聲響如雷。從三義下交流道,欲經大甲溪卻不能過,因風雨太大已經崩山。這位六年沒有回台灣的先生,在一片漆黑的田間下車駐足,閉眼遙想老家的路該怎麼走,彷彿在雨中專注嗅聞著家鄉的味道。客人憑著記憶的牽引,慢慢向媽媽指路,終於回到田中央的老家,此時已是凌晨三點。她好不容易圓滿達成不可能的使命,卻要自己獨自開車回新竹,又是一番對體力和意志力嚴峻的挑戰。最後,她望向遠處,風雨飄搖,高速公路上的燈光微弱閃爍,引導她開出田間的迷宮,駛向回家的路。
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一邊等車,一邊和候車的人分享生命。媽媽則是一邊開車,一邊聽客人說故事。她說,開車,是在做「有感情的生意」。媽媽的車,是一個驛站。每一段車程,都交換著生命故事。媽媽開車二十餘年,養大五個孩子。她成為有故事的人,我成為寫故事的人。
(原文刊載於2022年10月2日聯合報繽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