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分科了沒?

--

— 別同情分科的人,他們在為自己出征

From 《刺激 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向左走?向右走?

寒假給高三的孩子出了一道選擇題:「未來我覺得自己比較合適的大學環境是雞首?還是牛後?」心裡想的是:孩子必須自我察覺,才不至於在下一個十字路口迷失 — 特別是學測級分「尷尬」的人。「你是否願意為了心中的第一志願目標而選擇指考?」尚未拿到學測成績前,此為假設性的問題,可以客觀思考。

幾乎所有的同學都選擇「牛後」。選擇牛後,就是選擇被電,選擇「你的同學比你強」。他們寧可在良性競爭強、壓力大的環境中受到優秀同儕的刺激,奮力成長,也不願意在安逸的環境中「自我感覺良好」。然而,學測級分知曉之後,難免有些人面臨超乎預期的意外。要擠進牛群,勢必要再戰指考。當周圍的同學準備在二階申請一展身手時,選擇分科的少數像大海中的小船,孤單地與無情的海浪拼搏。

《三個傻瓜》這部印度電影中有一幕,Farhan在考試結果出爐後,發現他和Raju墊底,而Rancho卻海電全班同學時,說了這句話:“Your friend fails, you feel bad. Your friend tops, you feel worse.” 當朋友之間出現社會性比較時,我們容易去同理一樣失意落寞的人,卻很難因為朋友的成功而發自內心地開懷。在學測級分制意外落馬的人,必定有難言的苦。

選擇指考會更好嗎?如果沒有考得比學測好,豈不白費?醋酸的滋味能讓挫敗者發憤圖強,變得和主角Rancho一樣強大?

選擇堅持

學生中絕大多數選擇分科的人,級分都有到達頂標之上。若選擇申請,也都能夠上清大、交大、成大。選擇分科的人心中有更大的夢想,更高的目標。沒有奮力振翅,怎知自己能飛多高?至少自己戰過沙場,沒有遺憾。

這些年的申請名額逐增、指考名額減少多少加劇選擇指考學生的內心掙扎。十年前選擇指考的同學,還有五成的名額再等著自己東山再起,金榜題名。然而今年(109)已經降到23%,想到逐年增加的重考生也一起跟自己競爭,不由得感到更加沈重。

然而,對於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麼的孩子來說,堅持指考是一條簡單樸實的道路。不用六個申請志願猜猜樂,不想在備審資料中描繪一個不像自己的「自畫像」,也不必面對從夢幻科系篩選出局的挫敗、面試後等待命運宣判的自我懷疑,再到備取也上不了的回歸指考。

分科生的戰場,是喧擾的環境(申請同學一個一個「大學生了沒」),更是自己的心魔 — 克服惰性、拒絕誘惑、發奮努力、時間管理、調適壓力、面對焦慮,每一樣都少不了。可是,這些不就是學測前的兩年半在學習的?這些不也是成為獨立的大學生應該要具備的?甚至,作為大人的我們也不斷學習的人生課題。若是如此,We have nothing to lose!

L想讀電機系,但學測級分大約落在清交。問他為何指考,他說班上同學應該大多會到台大,未來想繼續當同學。「到清大稱霸不好嗎?」「我的個性在那邊一定耍廢……」「多讀幾個月書OK吧?」「老師,我高一二那麼混,拼指考也應該。」指考後,L順利考上台大電機。

想讀醫科的C學測成績在藥學和牙醫之間。考量先去讀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系,接著要去煩惱轉系或重考的問題,她還是忍受孤單拼指考。放榜時欣喜考上陽明醫科。H學測應該可以上清大資工,直接放棄甄選想讀台大資工。跟他說:「清大資工也很棒呢!」「拼指考也沒有不好,我多讀幾個月書之後,指考應該也不會考得比學測差吧!」

很多選擇指考的人,都清楚自己想要讀的科系是什麼。他們了解自己的優勢與機會,也知道要為這個決定付上代價。努力去克服弱點,讓自己強大到撐起「夢想衣裳」。

他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得要流汗、流淚、流血去掙得。

別人的路,未必是你的路

當然,絕對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分科/指考這條路。有些人深知,自己在這場考試的馬拉松賽跑中,已經達到極限了。他們完全接納現階段的自己,並選擇利用現在的高點,把握申請的機會。

他們覺得「足矣」,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或者自己不配得。他們看待人生的角度不同,對於衡量成就的指標也更多面向。提早掙脫升學考試的桎梏,他們預備邁向下一個階段,繼續踏實築夢。

我們最擔心的是,有些人不真正認識自己的個性,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也不明白他想要的是否適合自己。盲目追求熱門科系,跟隨社會價值潮流。看似準備打仗,心中卻忐忑不安。害怕失敗,想要逃避。這種人想要在指考中有最好的表現,卻抗拒壓力,不想跨出舒適圈。

另外一方面,也有些人被過高的期待給壓得喘不過氣,經常處在一個崩潰的臨界點,小小的壓力事件極有可能會引爆燃點。若想留得青山在,還是需要適時調整期望。所謂「自勝者強」,克服心魔,方能戰得漂亮。若無法知己知彼,又放不下身段異地而戰,恐怕只得次年重考再戰。

成為更好的自己

有大學長期追蹤不同管道入學的學生表現,發現指考生表現更好。原因在於沒有放棄高三下學期的學業,因而學習更紮實完整。然而,對不少考生來說,及早脫離苦海才是正道。申請與指考的差別,難道僅在於多讀或者少讀幾個月的書嗎?而多讀幾個月的書,是考得更好、未來更有前途的保證?申請同樣有風險。面對熱門科系面試或筆試的激烈競爭,還是會有若干比例的考生未獲錄取,重新歸隊,加入指考行列。

「雞首VS.牛後」的選擇,表面上是在選擇環境。大部分人想要去分數最高的明星學校、熱門科系。大家蜂擁想成為牛,不想當雞。然而,或許該先確定的是「自己是誰」,自己的熱情在哪裡,自己的優勢和弱點是什麼。不該迷失在社會性的比較中定義自己的價值,害怕別人對你讀的(非台大)學校指指點點。而應像古希臘人追尋「認識自我」的智慧。如果你信得過自己,可能闖入雞籠之後,明白自己原來是鶴(立雞群);也或許擠進牛群之後,發現自己好牛!

你分科了沒?請拋開他人的眼光,為自己決定。請帶著信心與勇氣,為自己出征!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at’s all. Their feathers are too bright, their songs too sweet and wild.” — Stephen King.

--

--

Laura Hsiu-Min Liu
Laura Hsiu-Min Liu

Written by Laura Hsiu-Min Liu

I struggle and strive; I think and write; I learn and share. I write; therefore, I am.

Responses (1)